华东、华中地区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关键技术
水产养殖动物能否安全越冬,直接关系到水产经营从业者的经济效益,养殖户如果疏忽了冬季鱼类养殖管理,导致越冬期间养殖动物死亡率上升,经济效益不尽人意,因此做好鱼类越冬期科学管理的意义重大。以湖北为例,鱼类要持续近三个月的越冬消耗,如果在此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管理工作,那么到了春季,鱼类体质太弱,抗病力差,就会直接导致规模死鱼事件的发生。鉴于此,笔者结合生产实践,浅谈鱼类越冬四大管理方案,供从业者参考。
一、强化投喂,培肥促壮
越冬过程中适当投料,开春后成活率可以比不投料提高20%左右。在越冬前期应适度加强投喂人工配合饲料,增强鱼体肥满度,使其多储备体内脂肪,增强鱼的体质;在越冬中期,应适度减少饲料投喂,可每周投喂一次,选择晴天水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投喂;在越冬末期,鱼类体能消耗较多,应该及时投喂,以恢复其体质,适应天气情况,每天可投喂1~2次。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要营养合理、全面,避免单一,既要使鱼吃饱,另外又不能造成水质污染、浪费,同时适当添加“酵母菌”“乳酸菌”“粪链球菌”“复合水产多维”等提升鱼体抗病御寒及抗逆能力,避免越冬期养殖鱼类因体内营养元素不足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,遭受寄生虫、细菌等病原体侵袭,继而保证水产养殖对象越冬成活率。
二、适时并塘,合理放养
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是鱼种并塘的适宜期,当水温降至10℃以下时,鱼种基本停止摄食,有利于鱼种并塘。过早并塘会影响秋季育肥,且那时水温相对较高,鱼种活动力强,操作过程中易使鱼体受伤,继发细菌感染致病;如过晚并塘,在出池并塘若损伤鱼体,会导致鱼体冻伤,易造成水霉菌感染。
并塘后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也是影响越冬成活率的重要因素,如放养过稀,影响池塘利用率,造成水体浪费,而放养过密,则易造成水体缺氧“泛塘”,影响鱼种的生长发育。究竟投放多少为好,这又取决于池塘的水源、水质、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厚度以及从业者管理水平高低等条件。
三、水质管理,环境优良
1.注意缺氧 冬季温度相对较低,并且光线不足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繁殖量减缓,光合作用产氧量下降,鱼类处于低溶氧水体中,极易出现缺氧浮头、冻伤等现象。因此,越冬期间要定期检测水体溶解氧含量,如果发现溶解氧低于3毫克/升,则须及时增氧,可以注入新水或开动增氧机。笔者总结历年生产经验,认为预防鱼类冬季缺氧的措施有两点:一是适时捕捞,控制饲养鱼类存塘密度,避免溶解氧的生物消耗量过大;二是不要施有机肥,因为有机肥会引起微生物繁殖,消耗溶氧,使养殖池塘水呼吸耗氧量增加。
2.防止冻伤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伤,所以冬季养殖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,坚持巡塘观察水质和鱼情,如发生冰雪、狂风等极端天气,要及时处理,可采取设置人工屏障来抵挡风雨,或是注水增温,在气温不太低的晴天中午将经过日晒升温的表层水注入养殖池塘。
3.调控水质 越冬鱼并池以后,鱼池要适当加深水位,对水位较深、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养殖水体来说,其理化因子相对变化较小,越冬鱼类安全系数也高;反之,水较浅、淤泥厚、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水体,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,鱼类越冬效果差,危险性也相应增大。同时,冬季光合作用相对弱,藻类繁殖减缓,直接造成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,这就要求广大养殖户适时提高水体肥度,可在连续晴天中午时分使用“氨基酸肥水膏”“黄腐酸钾”“黄腐酸钠”“复硝酚钠”“胺鲜脂”等,加强内服“酵母菌”“中草药”“多糖类免疫增强剂”等,增强鱼体体质,避免小瓜虫、水霉菌等寄生感染。生产过程中还要实时监测养殖水体氨态氮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等浓度变化,每半个月推荐使用一次“过硫酸氢钾复合盐”“高铁酸钾”等强氧化剂,保持养殖池塘底部高氧化还原电位值。
四、鱼病防治,安全越冬
进入冬季,养殖池塘适宜低温的病原微生物会集中繁殖,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,会使病害蔓延,造成经济损失。
1.孢子虫病 孢子虫常寄生于养殖鱼类的鳃、体表、口咽腔等部位,肉眼可见寄生部位为白色的小结节或胞囊,显微镜条件下可看见无数个似瓜子形的孢子。患病鱼类体色发黑,极度瘦弱,摄食能力差或者直接不摄食,呼吸困难,游动缓慢,直至死亡。本病是常规养殖品种如鲤鱼、鲫鱼、鲮鱼等及名特优养殖品种如鳜鱼、乌鳢等的常见病害,且常发生于投饵量高、水质过肥及pH过高的养殖池塘。鲤鱼、鲫鱼等养殖品种发病较普遍,且引起的死亡量通常较大。
文章来源:《华东电力》 网址: http://www.hddlzzs.cn/qikandaodu/2020/1017/361.html